天博tb综合体育硬科技创业时代 解码中科创星的投后服务体系化打法3月末的一个下午,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参加完在上海的一场会议,便订下最近的航班,匆匆赶回西安。
他迫不及待返程,是为了参与一场跟70余位硬科技创业者相聚的盛会——这是第九期“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以下简称“冠军营”)在西安的结营活动。而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这些创业者已经以冠军营为纽带,一同前往合肥、上海、福州、成都及云南等地深入学习。最终,在绿芽爬上枝头的早春时节,他们齐聚“硬科技之都”西安天博tb综合体育,在课程学习后完成结业仪式。
“只有投资的企业成功了,我们才能成功,投资才会有好的回报。我们希望通过冠军营帮助学员成长,当他们成为‘科技新贵’,我们所有的坚持和投入都是值得的。”在当天傍晚的一场跟冠军营学员的对谈上,李浩深情地说。
实际上,中科创星在冠军营这件事情上,已经投入了10年之久。并且,冠军营只是中科创星庞大投后体系的一环。近年来,这家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构建了创业培训、融资、政策咨询等“软服务”+联合股东为芯片创业公司提供小试和中试平台以及提供定制科技空间等“硬服务”为一体的投后服务体系。
“投后服务不是募资时的装饰,真正做好投后服务创造价值是非常难的,这与那些表面功夫不是一个量级。尤其是对硬科技投资来说,投后服务更是要下真功夫才能做得好。”李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回望过去十年,硬科技投资从鲜有问津到成为投资主旋律,许多创投机构开始潜入高校院所寻找底层技术创新,抢投教授、科学家。但科研工作者、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家,推动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长长的路要走。在这场漫长的硬科技马拉松中,如中科创星这样的体系化投后服务正成为加速助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繁荣的重要探索。
2013年,中科创星正式成立,团队的目标非常纯粹——专注做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科学家创业。
“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解决好项目和好技术找不到资金支持,无法孵化成产品的问题。当时也没有科创板,很多外部LP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退出有所顾虑,所以对外募资并不容易,我们就在自有资金的基础上非常艰难地去募资,起步了。”李浩回忆说。
经过两年的投资摸索,团队很快意识到,给硬科技企业资金支持只是开始,科技成果转化从核心技术突破、市场需求验证,到工程化生产、稳健经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中间扮演主导者角色的科学家创业者群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优点十分突出,有想改变世界的情怀、技术赋能产业的实力。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比如,商业经验相对缺乏,有些科学家把投资款当科研经费花,有些科学家管理公司像管理实验室等等。归根结底来看天博tb综合体育,科学家创业者需要实现从技术思维向工程思维、市场思维、管理思维的转变。
由此,中科创星从2015年开始设立冠军营,希望通过免费的系列课程、多样化的活动等形式,帮助学员企业跨越从科技到产业的鸿沟,少走弯路、早结硕果,进而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
“在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为创业者提供帮助。即便不能通过冠军营把科学家都培养成企业家,但能让他们和职业经理人或商业合伙人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配合的状态,也是很大的进步。”李浩说。
据记者了解,在2015年仅管理一只规模1.27亿元的人民币基金,一年管理费收入为200多万元时,中科创星便果断在第一期硬科技冠军营中投入100多万元的经费。由此看出,中科创星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之大。
后续,中科创星始终在冠军营方面坚持投入,尽可能为学员提供好的教学资源。经过十年深耕,冠军营已然成为硬科技创业者争相报名的公益平台。
据统计,这里已服务包括智谱、中储国能、中科海钠、仁烁光能、瑶芯微电子等在内的超560位创业者,学员企业累计实现近200轮次新融资,有些企业已经走在上市进程之中,估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也接近10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的多位学员,都谈到参与冠军营为自身带来了丰厚的收获。“创业是孤独的过程,我在冠军营认识了六七十位创业同行者,大家的相互感染。这让我在创业遇到挑战时,从集体中获得强大力量。”中智科仪创始人方正军感慨说。
成立于2016年的中智科仪,是一家专注超快门控成像和新式光电探测技术的硬科技公司。在创业的前八年,公司并未对外进行过融资。2024年3月,公司首次对外融资时便获得了中科创星的投资。方正军也坦言,“当时对接了很多投资机构,没几家能看懂我们的技术。所以不是我们选择中科创星,而是感谢中科创星选择了我们,它看懂了我们的底层技术。”
随后,方正军成为冠军营第九期的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方正军对记者表示,冠军营的几大课程模块都是创业必修课,弥补了自身在创业过程中的知识短板,对公司管理带来很大帮助。
在和超高装总经理何琳看来,一方面,冠军营的课程精准解决了自己在组织管理、营销等层面的困惑。另一方面,在冠军营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所处的细分领域不同,但创业阶段相似,并且都保持着科研产业化的初心,这十分难得。
并且,通过冠军营的契机,让总部位于广东中山的和超高装跟投资方中科创星形成更紧密的连接,同时也让何琳对西安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安技术人员性价比高、稳定性强,当地对科技创业企业也有很多优惠政策支持,这让我对在西安设立子公司更加有信心,也是我参加冠军营非常重要的收获。”她说。
冠军营只是中科创星投后服务的一缕缩影,近年来,中科创星已经形成了“软硬一体”投后服务体系,为被投企业提供体系化、可持续的投后服务。
谈及投后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李浩解释称,中科创星主要投资科学家早期创业项目。并且,大部分项目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创业,这些创业者其实有很多共同的需求。基于这些共同需求,中科创星形成了投后服务体系。
比如,科研人员创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帮助,中科创星就为其寻找商业合伙人或职业经理;项目后续融资需求大,中科创星就成立投行部帮助融资;科研人员对产业需求和资源对接方面能力较弱,中科创星就成立产业资源部为其提供资源对接。
对比来说,市场中很多机构投资行业和阶段较为分散,企业需求各不相同,难以提炼出共同的持续需求,所以投后服务难做。而中科创星投资范围集中,能针对项目共同需求提供有效服务。通过持续投入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平已具备市场竞争力。这种投后服务具有一定壁垒,不容易被复制。
将投后服务转变为公司制管理,是中科创星投后服务升级的关键标志事件。目前,中科创星和星创科服团队共有150人左右。整体来看,涉及投后的人员占到一半左右。
中科创星的投后人员代表股东管理,参与股东会、董事会,对融资价格、股权稀释等决策发表意见,维护股东利益。而星创科服的人员把被投企业当作客户,为被投企业成长提供服务。其中,FA(财务顾问)、政策咨询、高端人才猎聘等部分业务采用收费模式。
与市场中投资机构普遍提供免费投后服务相比,这种收费模式有所不同。对此,李浩解释称,投后服务商业化的底层逻辑在于,如果服务免费时受到企业称赞,服务收费后企业就表示不再需要,说明服务本身价值并不高。如果服务创造的价值大于收取的费用,企业是愿意付费购买的,这样的服务才更具可持续性。
同时,部分免费服务改成收费模式后,对的激励性会更强,付费企业也会更愿意提出各种反馈意见。随着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吸引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去做投后服务。
检测智能化服务方案提供商数合科技,是中科创星投资及投后服务的典型受益企业。公司创始人杨涛用“超预期”来形容遇到中科创星后,公司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他回忆称,在中科创星投资前,数合科技正处于“至暗时刻”。那是在三四年前,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公司很多项目验收和交付无法进行,资金链严重短缺。在对外融资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当时并不被看好,数合科技对接了很多投资机构都没有获得认可。
中科创星的这笔投资,帮助公司度过了困难时期,让团队能够坚持从长期角度审视技术研发、打造产品。同时,星创科服团队在高端人才招聘、政策咨询服务以及产业资源等方面都对公司给予了重要帮助,杨涛本人也参与到第九期冠军营的学习中。
“我和中科创星团队接触,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投资团队非常专业,我感觉找到了线年中科创星首轮投资背书后,我们后续两轮融资时间周期明显缩短。”杨涛说。
事实上,由于硬科技的专业度较高,很多投资机构会因为对技术是否靠谱存疑,而不敢下手投资。对硬科技形成深度理解的中科创星往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其首轮投资背书后,许多项目的后续融资变得更加“丝滑”。
类似数合科技这样的投资案例还在持续发生,近年来,即便股权投资行业处于历史性低谷,中科创星的投资出手仍然是疾驰而来。2024年,中科创星围绕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出手80余次,堪称年度最为忙碌的VC。李浩透露,今年,团队仍将保持这样的节奏。
在募资端,中科创星也成绩亮眼。2024年底,中科创星北京三期基金正式关闭,基金规模达到33.2亿元。目前,中科创星的整体管理规模超过120亿元天博tb综合体育。据了解,今年中科创星将在上海设立第四期主基金。该基金的一些主要投资人已经确定,部分LP将继续追加投资。同时,中科创星计划在香港设立办公室,至此完成西安、北京、上海、香港的业务布局。
“在中科创星刚创办时,硬科技是相对冷门的赛道。我们完全没想到,硬科技会成为风口,中科创星能够做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事实上,只要路子是对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你也会越来越幸运。”李浩感慨说。
如今,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已经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主流方向。中科创星十多年的积累和深耕,让机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形成先发优势。
同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范围扩大、保险公司对单只创业投资基金最高投资占比提升、债券市场“科技板”计划推出等政策层层加码,也让更多耐心资本涌入创投市场。
“当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陷入过去的固有认知。我们要努力抓住机遇,把握住超出预期的好政策。”李浩说。